樂山大佛
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

遵義湘山寺,在遵義市中心湘山上。位置佳、風景美、規模大,是黔北佛教中心,也是一處旅游名勝。相傳湘山寺始建于唐大歷年間(公元766年左右),名萬福寺;元元貞年間(公元1295年左右)名護國寺;明末從湘山改為今名。千余年中,幾廢幾興,尤以明末平播之后,夷為平地,至清乾隆初年才得重修。后來嘉慶、光緒兩朝又先后擴修,形成規模。清代任遵義知府的趙遵有詩形容;“萬疊峰巒涌一島,攢青蔚翠周圍繞。上有參差特出之禪林,仿佛華嚴樓閣現云表。”民國以后,漸趨衰微,1939年更被國民黨軍政部征用作彈藥庫,僧走廟廢,數十畝廟田也被經管土紳吞沒。解放之初,遵義人民政府就著手修復湘山寺,到五十年代末,陸續召回了九僧三尼,從其他寺院移來玉一尊,木雕十八羅漢及法器經書等等,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。
再歷經八十年代以來的多次增飾,如今的湘山寺,呈現出千年廟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觀,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湘山寺如今的建筑面積,比舊制擴大了一倍。由山門、前殿(天王殿)、小殿(韋馱殿)、大雄寶殿、后殿(觀音閣)和藏經樓組成整體。殿周石欄取材遵義地區所出白棉石,潔白瑩潤如漢白玉,雕工精細。大雄寶殿的一副楹聯,為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專為湘山寺揮寫,文曰:“芬郁靈臺三際佛光常照澈;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華融。”佛菩薩塑像,則出自四川佛塑名家潭家文之手,是其得意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