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

南平交通
南平交通運輸業得到較快發展,基本形成以鐵路、公路、水路、航空為骨干的綜合運輸體系。316國道、205國道和鷹廈、外福、橫南鐵路貫穿全境,與武夷山機場、閩江水運以及正在建設中的京福高速公路、衢南高速公路南平段等構成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網絡。境內實現村村通公路,公路通車里程9122.72公里,等級公路里程8059.81公里,500噸級船舶可從市區直達福州馬尾港。加上南平、武夷山各設一個海關,實現了沿海口岸功能內移。
傳說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武夷精舍講學之余,曾親手制作了“十錦”,用以宴請賓客。由于朱熹謚號“文公”,所以人們把他創制出來的菜稱為“文公菜”。文公菜800年來一直在武夷山一帶的民間流傳,成為當地的傳統名菜。現在當地的學生在考試前,家人必備此菜,祈愿考生才思敏捷。這道菜此菜原料為豬精肉、精粉、雞蛋、白扁豆,味道可口,極富營養,是武夷山有名的特色菜。
“飴仔”是武夷山人七月半鬼節制作的節粿。用稠米漿為皮,餡有甜咸兩味,外面用芭蕉芋葉包成長方形。清香可口。鼠曲粿、飴仔等節令食品,可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,因而從古至今,久傳不衰。
“胡麻飯”是武夷山最遠古的傳統小吃,俗稱麻糍粿。以上好的糯米用水浸透后蒸熟,置石臼中用木槌打爛、揉成小團,拌上芝麻、白糖,香甜可口,食后耐餓。在不少武夷山神話傳說中,神仙都用胡麻飯招待鄉人,被稱為神仙飯。吳屯的金糍(以柴灰淋水浸糯米)、金粽,星村、興田的白粿也都和胡麻飯一樣講究糯、甜、滑的風味。
南平特產
南平的地方特產有:武夷巖茶、香菇、紅菇、竹筍、建蓮、薏米、建蘭、黑瓜子、桂花茶等,都是天地山林精華孕育而成。除此之外,南平一些特色商品如:福茅酒、閩北水仙茶、光澤蘄蛇酒、花紙傘、漆木碗等也都在國內外享有盛譽。
最佳旅游時間 春秋最佳,其次冬夏。
建議旅游天數 2天
建議游覽順序
D1.武夷山;D2.大峽谷漂流;
風土人情
地理環境
南平因山川秀美、地勢扼要,東達浙江、南連福州,西接三明,北出江西,自古以來就成為福建軍事咽喉、交通重地。有“當水陸之會,扼八閩咽喉”之謂。唐末黃巢、宋末文天祥、明末鄭成功都曾在南平駐扎舉兵。
歷史文化
漢建安初(196-205)境內始置漢興(浦城)、南平、建安(建甌)、建平(建陽)4縣,屬會稽郡。三國吳永安三年(260)置建安郡,治所建安(今建甌)。晉元康元年(291)屬江州。南朝陳永定初(約557)屬閩州,后屬豐州。隋開皇九年(589)廢郡為縣,屬泉州(州治今福州),大業三年(607)屬建安郡(郡治今福州)。唐武德元年(618)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,天寶元年(742)復置建安郡,乾元元年(758)改為建州,屬江南東道。五代閩龍啟二年(934)屬閩;天德三年(945)改建州為永安軍,旋改忠義軍;南唐保大四年(946)置劍州,州治劍(浦今南平)。宋開寶八年(975)改忠義軍為建州,太平興國四年(979)改劍州為南劍州,五年(980)置邵武軍,治所邵武,端拱元年(988)改建州為建寧軍,紹興三十二年(1162)改建寧軍為建寧府,屬福建路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改邵武軍為邵武路,十五年(1278)改建寧府為建寧路,改南劍州為南劍路,大德六年(1302)南劍路改為延平路,均屬江浙行中書省福建道宣慰使司(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為福建省)管轄。明代境內并置建寧、延平、邵武3府。清亦同。清末為延建邵道(駐南平),領3府。延平府領南平、順昌、將樂、沙縣、尤溪、永安6縣和上洋廳,建寧府領建安、建甌、建陽、崇安、浦城、政和、松溪7縣,邵武府領邵武、光澤、泰寧、建寧4縣。1913年廢府制,為北路道(駐南平,領16縣)。1914年為建安道。1925年廢道,直屬福建省。1933年11月為“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”(即“福建人民政府”)延建(閩上)省,1934年境內為第三、第九、第十行政督察區,1935年改為第二、第三行政督察區。1940年改水吉特區為縣。